小学阶段助孩子学好数学,您试过这几招吗?
新风向原创
曾经,我看到一个妈妈,在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教孩子算数。刚开始非常耐心,半个小时后,就开始大声吼,最后进行人格攻击“你怎么这么笨,猪都没你这么笨,笨猪都没你这么蠢,这几个个位数教了你一个多小时还是错!”。我也看到一些留守儿童,孩子在外婆身边,外婆教算数是这么说的:“不会本子上计算,就拿出双手,用手指数,手指不够,把脚摆出来,不是还有脚趾做补充吗?”……如果在过去,以上这类教法,我们真没法评论,高考改革后,数学凸显其重要地位,是高考拉开差距的关键学科。如何科学的引导孩子接纳数学、建立数学思维、爱上数学、不排斥数学?首先要有科学的引导,既要让孩子循序渐进的学习,又要让孩子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要保持孩子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平常心,而这些在孩子刚接触数学的时候非常关键。
孩子刚接触数学就是算数,算数在成人眼里是简单的,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考验,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在接触算数的过程中,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是无趣的、是被鄙视、甚至是常态被批评的,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成就感,就会排斥它,拒绝它,甚至从此讨厌它,连带讨厌和数学有关的一切,包括数学课程、数学作业、甚至乎数学老师。
那么,如何保持孩子面对数学平常心,甚至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找到乐趣呢?这里给大家支几招:
1. 让孩子找到学数学的乐趣。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总有乐趣点,这个乐趣要么是自己发现的,要么是自己建立起来,要么借助其他的手段营造出来的。认识、识别、记忆、举一反三,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费劲的,如果缺少了乐趣,孩子们自己都会问:为什么要去做呢?那么,乐趣是什么?是一种轻松没有负担的,是有输有赢牵动着情绪的,是输了后想再试一试的那种瘾儿,是赢后对自己努力成果的那份喜悦,是找到规律后轻松应对的那种骄傲,是向往“战无不胜”的“野心”。而追求这些是高级灵长类动物的一种本能。因此,在最具天性的孩子身上,家长也要让孩子的学科学习获得以上任一种乐趣。我最记得自己当时在业余时间,选择了两款算数游戏APP让孩子玩,作为日常口算训练的一种娱乐。一般在孩子等候看电影的时候来一把,或者在睡前十分钟来一把,赢得多了,可以加多一把,甚至能获得积分奖累计兑换小礼物。这个方法值得推荐,既能锻炼孩子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又能让算数趣味化。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孩子在数学学科上的兴趣,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而成绩的得失并不重要。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大,就算在某些知识点上暂时学得不扎实,要捡回来也不会很费劲。因此,家长要清楚在孩子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营造数学学习乐趣,保持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尽量减少孩子在学科上的挫败感。
2. 让孩子认识学数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学校数学老师会花大部分的时间在教学工作上,但对孩子灌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方面有所忽略,引导孩子重视数学的任务由家长分担更加有效。因此,在孩子小学接触数学期间,家长持续不定期的告诉孩子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我和我的丈夫在孩子小学期间,不间断的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数学学科是最具科学的学科,也是万能学科,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实际生活,更是学习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我们夫妻两会通过数学趣味书阅读,他人学习数学的心得分享视频,电影电视剧剧情节选等等,让孩子们逐渐认识学数学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会让她拥有更多认识和改变世界力量。这里推荐视频号“学术鸭”中收藏的一个演说视频:《藏在诗、画、音乐里的数学》,这个演说从一个数学大学生的视角看到数学的魅力与强大,生活中随处都离不开数学。
3. 让孩子找到学数学的方法。
很多人和我原来的认知一样,学数学就是刷题,刷的越多就学得越好。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没错,这是应试考试最好的提升方法。但是,真正的学好数学,做题仅仅是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贯通数学知识点,应用在各种数学问题上。要想让孩子在数学上更上一层楼,第一、口算必须快、准。乘法口诀中同数相乘的记忆不仅限于记忆到9*9,应该在锻炼口算过程中不知不觉记忆双数乘法到25*25的结果。第二,不要仅限于做题,更要帮助孩子搞清楚题目中用到什么概念和公式,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得出这个公式。第三、对解不出来的难题学会放宽心。当下的方法解不出来并不代表以后解不出来,因为数学解题方法不只一种,未来学到的方法能更轻松更方便把问题解出来,比如用方程。所以要让孩子把当下解不出来的难题记录下来。如果家长有能力的,可以出示更便捷的解题方法,即便孩子还没有学到这种方法。第四、让孩子学会自学新知识,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更复杂的题目,遇到有困难可以寻求外援。第五,要让学科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校,老师可以针对孩子掌握的弱知识点再强化讲解,效果会更好。我就曾经和数学老师沟通,作业本上只要是孩子用蓝色笔做的题目都是家长帮忙指导的,并非孩子独立完成的,这样,数学老师每天都可以在作业中发现我家孩子未能扎实掌握的知识点,第二天会在课程中做强化。孩子也从小认识作业的目的不是做一百分,而是发现自己的薄弱点。
4. 给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
孩子学习数学过过程中,总有挫败感,或是被老师点名批评,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这种挫败感积累到一定时间不去帮孩子疏通,就会让孩子逃避、排斥甚至出现严重厌学反应。作为关心孩子数学学习的几张,一定要重视的是孩子对数学学科的感受,而非成绩的得失。家长更重要的是聚焦的是什么类型题目错了,出错率多高,因为什么原因错了,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帮助孩子补上。告诉孩子这点儿失分没什么,非常正常,鼓励和陪伴孩子及时补上,以后就能顺利通关。但我身边很多家长,总和孩子沟通的切入点是分数,这次测验分数低了还是高了……这会让孩子对分数非常敏感,甚至不自觉去和他人比较,而忽略了知识点的掌握才是关键。家长可以幽默的和孩子打趣到:咱们如何在下次考试不掉到同一个坑里(同一类知识点的题目)。
咱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每一次测验当做一场游戏,打完了一把游戏可以和老师、同学、家长一起从不同角度复盘哪里做得不够,需要多加训练,在下次“组队”打擂能更顺利通关。如此,当家长的眼光不是聚焦分数的得失,孩子也不会因分数对比差距而挫败,有老师的讲授,家长的学习陪伴和鼓励,一群同学们一起试错的经历,建立学科信心就更加容易。这里提醒一点,当家长和他人谈论孩子成绩的时候,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我们尽量引导话题在知识学习方法上的探讨,而非成绩对比上。给孩子营造一份学习轻松感。
5. 为孩子创造分享数学的机会。
我们生活中随处会用到数学,比如,量身高、网上购买小家私、定制家具家电等等,或者去市场买菜,都会用到算数,或比如约同学在几点汇合,给家人买个放在衣柜里的小件,或自己搭个简易的空间……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量尺寸,讨论样式等等。如果自己孩子在数学某些知识掌握得很好,家长在孩子聚会的时候,可以恰当的提出问题,让孩子分享他的解决方案和思考,创造机会给孩子分享的“学术心得”。这里也分享我们家的一个经历:我们家孩子有个好朋友小忻,她体育相当优秀,是我家孩子崇拜的对象,我家孩子数学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因此,我就约了小忻的家长,希望周末能有一个时间,让两个孩子相互促进,小忻带着我家孩子跑步,分享跑得快的方法。而我家孩子可以给小忻讲解数学错题的解题思路。让两个孩子都成为对方的小老师,当孩子想把自己的优势通过语言分享出来的时候,他们不自觉会在分享前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才能让对方明白并能按自己说的做到位,这又是新的挑战和提升。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在不断的尝试用不同方法去促进孩子的学习,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万能的,只有合适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以上这几招,大家不妨试一试,不试试怎么知道合不合适呢?我是甜妈,期待下次分享……